400-629-1929
|
深度丨北京“以水定人”背后的中国水污染现状自来水到底安全不安全?在当下中国,这是个太难回答的问题。雾霾可眼见,水污染却不会直接警示。水中有多少有害物质,普通人也根本无从判断。 在北京市政府报告中,把水资源提价作为新的人口调控手段。我们不禁疑惑:实行“以水定人”到底在于哪些方面的原因?北京水资源的承载力到了什么程度?水质又如何?水源有多少被污染?甚至于,我们喝的水还干净吗?“以水定人”执行近两三个月以来效果到底如何? 北京市委在4月底的时候北京市委常委召开扩大会议,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国务院有关书记郭金龙说,北京水安全问题的症结是人口无序过快增长,深层次原因是功能过度集聚。“我们必须拿出更大的担当精神,坚持以水定城、以水定地、以水定人、以水定产的原则,坚定不移地推动首都人口和功能疏解。” 在北京,从最初的户籍人口调控,到后来的流动人口调控;从不断攀升的房价,到汽车摇号,都已经成为限制人口的有力手段。今年的北京两会上,政府又启动了新一轮的人口调控。除了主要针对低端人口的“产业调控”、“以房管人”,“交通评价”、“水资源评价”也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。 4月29日,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在水价调整通气会上表示,从5月1日起,北京市将实行第二套阶梯水价方案,第一阶梯水价居民用户(年用水量不超过180立方米)每立方米上调一元。专家认为,这是利用经济手段,提高生活成本,调控人口规模。可是,北京水资源紧缺早已成共识,为何现在才强调“以水定人”? 现状:地下水、地表水污染有多严重? 国土资源部:全国近六成监测点地下水质“差” 北京市的供水有60%以上来自于地下水,换言之,北京市居民喝的每三杯水中,就有两杯是来自于地下。所以,地下水水质一直备受人们关注。放眼全国,由于地下水分布广、水质好、储存量大,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地表水时空分布不均、动态变化大的不足,成为许多地区,特别是北方地区不可缺少的重要供水水源。 在国土资源部发布的2013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,全国在203个地市级行政区开展了地下水水质监测行动,其中水质呈较差级的监测点2095个,占43.9%;水质呈极差级的监测点750个,占15.7%。“较差”与“差”,二者相加接近六成。 据统计,从2011年至2013年,水质较差和极差的监测点占总数的比例分别为55%、57.4%和59.6%。可见地下水水质逐年变差,但官方公报对于如此惊人的数字和逐渐恶劣的趋势还是十分“平静“:“总体来看,2013年,在全国有连续监测数据的水质监测点中,地下水水质综合变化趋势以稳定为主,呈变好趋势和变差趋势的监测点比例相当”。 对于多于半数的“差评”,官方竟在公报中笔墨却如此“中庸”,让人百思不得其解。更何况,这个极差数据还包含很大“水分”。因为该次检测只针对了城市水厂,而我国更大的区域是乡镇农村,那里数以万计的小自来水厂情况,无疑更没有安全保证。 从水源地到水龙头 多重污染层层相扣 1.行业“潜规则”:三类水源可为饮用水水源地 水源地污染,是现在自来水领域的最大问题,水利部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,目前我国水库水源地水质有11%不达标,湖泊水源地水质约70%不达标,地下水水源地水质约60%不达标。全国城镇中,饮用水源地水质不安全涉及的人口达1.4亿人。 山西长治苯胺泄露、昆明东川小江变“牛奶河”、京密云水库上游存在垃圾填埋坑、贵阳境内多条河流污染严重、广西贺江遭重金属污染水库关闭……近几年,水源地污染情况比比皆是,基本上都是污染企业的违规排放造成,一旦水源受到污染,往往会在后续处理环节层层加码,从而形成更多有害物质,造成恶性循环。 从我国的政策来讲,只有划分为一二类等级的水源基本上才能作为饮用水源,后来因为一二类实在太少,所以三类默认也可以作为饮用水源,而且现有的饮用水源大概也就是一半左右可以达到三类的标准。“按照标准,三类水源地是不符合要求的,但因为水源地的污染太严重了,所以三类水源作为饮用水水源地也就成了行业内的‘潜规则’。” 环保部权威专家刘文君说。 2.传统水处理工艺仍是主流 除水源地之外,从处理工艺到水龙头,还有许多不可见的再次污染。 据统计,全国县以上4000多家自来水厂中,98%仍使用传统工艺。目前,仅有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和杭州、郑州等部分城市的部分水厂实现了深度处理。滞后的水处理工艺,叠加不合格的水源,自来水严峻的水质现状事属必然。 一位业内人士坦言,受经济承受能力所限,目前国内水厂都是用很多年前的加氯处理工艺,已经无法把现在水质中所含的有害物质完全过滤掉,约30%的小分子有机物是处理不掉的,个别重金属更无法处理。 更可怕的是,水源污染越严重,自来水加工过程就需要添加更多的氯,由此产生的消毒副产品就越多,而这些聚合物不会因为水煮沸而去除,当前,我国自来水已知的消毒副产物有300多种,其中有几十种是可能致癌、致畸、致突变、导致人体免疫力和生育能力下降。 3.二次污染:水龙头最后一米的污染 水厂处理后,水流入城镇供水管网,最终到达用户水龙头。相较于水源和加工工艺,自来水的“入户之路”也不太平。老旧管道再加二次供水,让已堪深忧的自来水水质雪上加霜。 作为自来水入户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管网对自来水的安全同样有很大的影响。住建部在曾调查数百城市的供水管网,发现管网质量普遍低劣,已不符国标的灰口铸铁管占50.80%,普通水泥管占13%,镀锌管等占6%。这三类低质管网主要铺设于上世纪70年代至2000年之间。目前,全国仍有大量使用服务期限超过50年和材质落后的管网,导致管网水质合格率较出厂水降低;同时管道的漏损情况严重,“爆管”现象频发,甚至引起全城停水。 退一步说,即时饮用水处理技术和工艺保证了出厂水水质 ,但若未能有效控制输配过程中的二次污染,饮用水水质安全亦不能保证。尽管目前并无确切数据表明这一问题的严重性,但老旧管网带来的二次污染已经显而易见。许多老旧小区内二次供水的水箱处于无人看管状态,常年不清洗,不消毒,有的水箱连盖都没有,水箱内积淀了厚厚的淤泥杂质。 水龙头铅超标也是影响自来水水质新的隐患,近日,温州市家庭作坊生产的毒水龙头被曝光,经检测其锌含量超出国家标准十倍,铅含量超出国家标准81倍。可以想象,这样的水龙头污染自来水有多严重,而这最后一米的污染,对人体的危害不可估量。 1997年之后,国土资源部一直在做地下水的评价,但具体到各个城市的地下水状况如何,公众并不知情。环保部门对中国十年来环境质量的全面评估所作出的结论是:局部有所改善,但是从全国来看,从区域性来看,整体的环境质量持续恶化——这样的结论显然是不够的,水污染在大多时候“隐而不见”,对于水污染,公众需要的是更多的知情权, 同时也需要自己为自己的饮水水安置一道防护墙——安装净水器,这是眼下唯一最有效的方式了。 据了解,目前“以水定人”措施实施至今取得了些微的效果,但不明显,诸多专家表示暂会一直持续下去。 |